專家熱議鋼鐵業高質量發展:以綠色化、智能化為導向推動科技創新
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杜燕飛)近日,在“科技賦能 卓越運營 鋼鐵新征程”為主題的2022(第十一屆)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要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依靠科技創新,以綠色化、智能化為導向,推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張曉剛表示,鋼鐵工業在支撐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脊梁作用。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打造鋼鐵強國的基礎,技術貢獻度是體現鋼鐵強國的關鍵要素之一,要以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和成熟技術推廣應用為著力點推進行業技術進步,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為實現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將‘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轉為‘內涵型’增長模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需要加快推進鋼鐵企業卓越運營體系建設,通過加強成本體系管控,深度挖潛對標,精準靶向提效,激發鋼鐵企業經營活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張曉剛說。“當前,我國鋼鐵工業在環境生態、產業和能源結構、工藝流程、質量品牌、技術創新體系等方面仍面臨一系列問題,應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著力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國金屬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認為,要通過政策支持淘汰落后產能;加強信息化建設,運用數字化轉型賦能;優化鋼鐵布局,鼓勵短流程工藝;同步推進節能與降碳;用全生命周期理論研發產品;研究推進氫能新技術;進行技術創新體系變革。其中,推進新型結構材料和氫能應用,在助力我國鋼鐵行業增強產業鏈韌性、實現“雙碳”目標中起到重要作用,應建立低成本、大規模、綠色經濟氫體系。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看來,解開減碳與增長兩難、實現減碳與增長雙贏的鑰匙,是創新驅動的綠色技術替代和減碳成本下降。“創新型‘碳替減’是指依托綠色技術替代來相對減少碳排放,是在減碳的同時實現增長,把二者的沖突關系轉化為協同關系。增量部分的‘碳替減’可以減低全局碳排放強度,存量部分的‘碳替減’則可降低全局碳排放總量,創新型‘碳替減’是實現碳排放‘雙控’的重要抓手。”劉世錦表示,創新型減碳實施須構建三支柱體系:一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二是形成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三是加快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基于我國鋼鐵行業“雙碳”目標實現路徑和現有流程結構,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王新江認為,應用短流程可減少75%的能源、90%的原料消耗、86%的空氣污染、40%的用水、97%的采礦廢棄物,應進一步優化鋼鐵布局,鼓勵短流程工藝。針對科學發展短流程煉鋼,王新江提出五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完善產能置換政策;二是加強廢鋼行業的規范管理,進一步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三是建立電爐短流程鋼鐵廠的準入標準,規范新建和老廠改造;四是設立科技創新專項推動電爐短流程綠色化及智能化;五是深化電力體系改革,以提高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中國產業基礎能力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海風分認為,當前,國際鋼鐵工業朝著綠色化(包括“脫碳化”在內)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對于我國鋼鐵工業而言,綠色化、智能化和產品品牌化將引導我國鋼鐵工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以良好的市場生產經營秩序為基礎,牢牢把握資源保障和產品質量兩大產業鏈關鍵環節,以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為導向,通過技術創新、兼并重組、資源能源循環利用以及標準認證,全面提升我國鋼鐵行業發展水平。”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表示,要圍繞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高質量、更好使用、更易加工、更加綠色的鋼鐵新產品、新技術發展方向,加強技術創新,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范鐵軍認為,鋼鐵業脫碳是技術革命問題,需要通過推進高爐-轉爐長流程向電爐短流程發展,加大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研發、示范及應用,以及突破氫冶金等先進低碳冶金技術推動行業走向脫碳發展。企業還可以通過智能生產和智能管控,實現核心工序精準控制和精細化管理,降本增效。
2022-12-16